笔趣阁 > 其他 > 北宋庶女种田日志 > 第108章 施药(1)

第108章 施药(1)

一行人出来,那些道童从另外的门出来了。虽然说并不怕别人说什么,但这只是柳雨烟的想法,林小娘还是很害怕的。张妙清的心思很玲珑,自然不会让林小娘难做。她自己是女人没关系,其他的道童,原本都是要住到外面的客栈去的。还是林小娘不好意思的说道:"没关系的,反正也不住在一个院子里。"

其实林小娘这么说,也有一点掩耳盗铃的感觉。不过大家都没在意,也就让她去了。那边的道童,也背着一些药材。柳雨烟没有去看,但空气中淡淡的味道也知道,是一些小柴胡之类的药材。春瘟,也就是现代人说的那种流感了。对于流感,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里,大家其实都是用土方法来治的。

小柴胡什么的,正是对症。但也只是提高免疫力,要说杜绝流感,那也没有那么神。说到底,也只是强身健体,提高一下普通人的免疫力罢了。但很多人身体比较弱,比如老弱妇孺,就没有办法了。但她们也只是想要尽一点心力罢了。

"好了,出发!"张妙清说道,一行人就出发了。杭州府是南方非常繁华的地方,这里的龙井茶,乃是大宋朝数一数二的地方。而这个地方,更加繁华的是,这里是产盐的地方。古代没有晒盐的方法的时候,古代人获取食言的办法,都是从各种自然的盐矿里,挖掘一些盐矿来制作。

所以,古代的食盐自然没有现代人那么细腻,也没有那么的白皙。柳雨烟一开始看到食盐的时候,差一点都没敢用。随身空间的**里,可能有着白皙的食盐,还是现代的碘盐。但柳雨烟不敢用,因为一拿出来,就会被人看出来。没有办法,只能等未来,看看能不能改进一下食盐,再来看看能不能拿出来了。

一行人很快就走到了靠近城门的地方,上清观的药铺也在这里。用的也是上清观的招牌,这样让人更加的相信。有着张妙清的名声在,这里也更多人相信。

但这里只管抓药,没有坐堂的大夫,会少一些生意,只是张妙清也只是想要赚些钱,贴补一下道观而已。上清观的香火,似乎并不是特别的旺盛。道家讲究的是师法自然,所以没有佛家那么专注于传播香火,张妙清也没有那么着急。

"李掌柜,你准备好了没有?"上清观的药铺的掌柜姓李,是一个六十许的老头,一把的白胡子,代表了他的年纪。这是药铺的老人了,也是以前一直给药铺做事的老人。张妙清对他很是信任。

李掌柜点点头:"观主,我都准备好了的。都是往年用惯了的。也没有什么准备的,就是将旧年的东西拿出来,我时常也清洗暴晒的,绝对的干净,"李掌柜摸了摸自己的胡须,这一把尝尝的虚白的胡须,还是让李掌柜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。

其实在古代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也就是说,四十岁之后,就可以称呼为老夫了。其实有的地方,三十岁,有的人就开始称呼老夫了。古代人的寿命没有现代人那么长,不管是各种维生素的摄入,还有各种肉类的补充。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,现代人的寿命,也没有办法达到现在的**十的平均寿命!

所以,一个六十岁的老头,用老夫来自称,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。但老李没有这样,他对张妙清很尊敬。看老李的眼神,就知道了。这或许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。柳雨烟心里暗道。

张妙清拍了拍巴掌说道:"好了,大家过来,我吩咐一下,如何做。"她的话音落下,刚才在各处和自己相熟的人聊天的人,都走了过来,站在张妙清的面前,等着她吩咐。可以看出来,张妙清的威势很大,这里的人,也都听她的吩咐。显然是对她很信任。

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,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的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习惯。柳雨烟自然也是一样的站在那边,听着师父的吩咐。"元元,你带着元吉去将外面煮汤药的工具再清洗一遍。这是要熬药的东西,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干净。"

柳雨烟一边小心的看了李掌柜一眼,张妙清的这句话,显然是对李掌柜的一种不相信。刚才李掌柜可是说了,他都准备好了。而且平时都清洗暴晒过的。但李掌柜对此,就好像没有听到一样,还是笑嘻嘻的。

这样的人,不是老奸巨猾,装模作样,就是真的不在乎。但柳雨烟看不出来,只能觉得,李掌柜应该就是真的不在乎。一旁元丰看到柳雨烟的表情,小声的说道:"观主每年都这样,李掌柜早就习惯了。再说,观主的行为,也是为了大家着想,李掌柜不会多想的。"

这个小道童,是这里最小的。平时上清观里,大家都比他大。柳雨烟的到来,虽然一来就是亲传弟子,地位超过了他们。但元丰还是觉得挺好的,终于有一个比他小的,岂能不开心?这就好像,做了很久的老幺,终于来了一个比自己小的,当然开心了。尽管这个老幺的地位比他高。

但元丰还是觉得开心。况且柳雨烟是女孩,就好像一个小妹妹一样。元丰之前就对柳雨烟多有照顾,对丹秋也非常的照顾。柳雨烟对他笑了笑:"多谢元丰哥哥。"她是亲传弟子,自然不能称呼元丰为元丰师兄,但称呼师弟,又不太好。人家毕竟年长,又先来上清观,这要是称呼师弟,大家脸上都不好看呢。

元丰摇摇头:"不用,李掌柜也是有故事的。当年..."故事还没开始,就已经结束了。张妙清说道:"元丰,不要在那边闲聊了。快带雨烟去将咱们的药材都分拣出来,咱们要开始了。时间可是不早了。"

其实时间真的不晚,刚才有打更的经过,不过是辰时。也就是相当于七点到九点之间。他们起的还是很早的,卯时就起来了,也就是相当于六点左右。古代人,睡得早,起的也是很早。此时不过是八点左右,柳雨烟估摸着,没有手表,就是这一点不方便。

但看太阳也知道,此时太阳也没有升的很高,估摸着就是八点左右。就算是煮出来,大概也就是九十点的时候,就可以弄好了。但杭州城人比较多,虽然说那些大户人家可能自己有汤药,不会来这里喝。但这里的**更多好吧?

元丰吐了一下舌头,他也不过是八岁而已。在现代,这还是个小学生呢,也就是在古代,这个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地方,八岁的孩子,已经算是一个半劳力在使用了。柳雨烟也没有坐视,而是跟着过去一起,丹秋也跟了过来。

"元丰哥哥,我们要怎么做?"柳雨烟是第一次过来做这种事情,自然是不知道怎么做的。但元丰虽然才八岁,但已经做了好几次了。他从小就被送到了上清观,据说是家里养不活,就送给了道观。张妙清心善,加上也有钱,也就收下了。或者说,道观里的道童,大部分都是这样来的。

其实等道童长大了,张妙清也没有规定他们只能做道士。这个时候,他们有两个选择。一个是放弃道士,选择回家。这个时候,张妙清会给一些盘缠,让他们回家去。多了也没有,买个一两亩水田还是可以的。多的也不给,斗米仇升米恩的故事,大家都懂。

一两亩的水田,其实也不少了。如果能够吃苦,加上在道观里还能学一些医术,回去可以采药卖给药铺里,没几年,就能多积攒一些钱,可以多买几亩田。这样一来,即使不是回家,没有家里的资助,也可以立下自己的基业了。

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留在道观里,成为一个正式的道士了。选择什么的都有,有一些人放不下家里,就会选择第一个。有些人没有那些,有的可能都没有家人了。元丰家里好像也是杭州的,元丰有时候也会回家看看,张妙清也不会拦着。

元丰说道:"我们把用到的药材拿出来,按照比例放在一起,等会观主就会开始熬药了,我们把药方上的药材,按照比例拿出来,放在那边等观主要用的时候,拿过去就可以了。"说着,元丰已经开始做事了,那一张药方上,其实药材并不多,也都是一些常见的药材,不是很贵。

很贵的药材,上清观也用不起。再说了,不过是用来预防春瘟的,就是走一个量,也不需要那种珍贵的药材。这个世界,什么东西,都是根据市场来的。如果市场用的到的,自然是珍贵的。用不到的,不用别人去管,随着时间的流逝,也就自然的被淘汰了。

丹秋做了几下,发现自己真的不是这个处理药材的料。柳雨烟想了想,说道:"算了,丹秋你还是去跟着师父,看看她有什么要帮忙的吧!"丹秋在这里也帮不上忙,还不如去看看师父那边有没有什么要求做的。

柳雨烟自己留下来,和元丰一起合作,一起将药材分出来。按照一锅要多少的量,他们拿了一个小秤,在这边准备起来。这些药材,都是已经处理好,炮制好了的。看得出,都是比较上乘的,采摘也好,处理也好,还是晒制的,都非常的不错。柳雨烟知道为何,外面来上清观抓药的人还挺多的,即使这里没有坐堂的医生都是如此。

张妙清的名声在外,所以即使没有坐堂的,也有不少人知道她的医术。但张妙清不是那种坐堂的医生,所以也没有人生病了,就来这里请张妙清。当初老太太生病的时候,也是柳文庆带着一家子的姐妹,亲自到上清观取请才行。

说到底,名医坐诊是工作。而张妙清只是一个技术,每年也就是这个时候来这里施药。其他的时候,都是在道观主持道观的事情。如果时候熟人,张妙清也愿意出诊。但那时要消耗人情的。张妙清能在杭州这一块,如此的有名,还能稳稳当当的,这一方面的人情,也是很有用处的。

没多久,那边清洗用具的,都已经完成了。张妙清就喊了人,将东西搬出去。柳雨烟年纪小,力气也不大。所以没有人让她搬东西,自然有其他大一些的道童,还有药铺的伙计,大家将东西搬出去。

柳雨烟跟着出来,发现外面已经来了不少的民众。"张道长又来施药了。""又是一年春天到了啊,张观主还是那样和蔼。"听他们的话语,就知道,都是以往在这里吃过施药的,都知道张妙清每年的这个习惯。春瘟,算是比较容易爆发的。所以,张妙清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施药。

一个是,解决一下这个春瘟。也是有助于稳定,这是帮助大众,还有一个就是,不起春瘟,没有流感,也是给当地官府的一个帮助。可以话说,就是为了这个,当地的官府,也要对上清观好一些。上清观走了,要是哪年出了春瘟,怕是官府就要吃一些挂落了。

"好了,大家都退后一点,我们也要开始熬药了。你们继续这样拥挤在这里,我们没有办法开始,你们不就没有办法喝到柴胡汤么?"李掌柜站出来说道,那些人就都开始往后退,看的出来,李掌柜的年纪在这里,在这里还是很有威信的。大家也愿意听,这是尊老的一面。

**的时候,康熙大帝还举办过千叟宴,那个叟,就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。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说的也是这样的老人。李掌柜在这里,已经算是年长的老人了,说出来的话,自然是很多人听。况且,李掌柜的李姓在这附近也是大姓,李掌柜在这附近,自然也就是说话很有用得了。

很快,大家退开。几个道童将东西搬出来,都是十几岁的孩子,但在古代,这已经算是成年劳力了。元丰也混在里面,搬着一些不是很大的器具。他和柳雨烟又不一样,他可没有那么好的待遇。

北宋庶女种田日志》情节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,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其他小说,笔趣阁转载收集北宋庶女种田日志最新章节。